筑牢谣言防洪堤 唱响辟谣二重唱——第四届川渝互联网辟谣优秀公益作品征集活动颁奖仪式侧记

来源:四川互联网举报辟谣平台

9月23日,备受关注的第四届川渝互联网辟谣优秀公益作品征集活动颁奖仪式在达州举行,活动现场发布了《辟谣诗词大会》《识破网络谣言四字诀》《气象局不敢报“高温”?你误会啦!》等30部川渝互联网辟谣优秀公益作品。

活动现场

据了解,本次活动自今年7月启动作品征集以来,得到了川渝两地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和踊跃参与,累计共收到企事业单位、高校和网友个人报送作品700余件,报名作品数量较去年相比增长40%,再创历史新高。这些作品选题方向涵盖剧情演绎、歌曲串烧、视频动画等各种类型,呈现出更年轻、更多元、更具探索性等特点。

热度+网感,让辟谣作品比谣言更有吸引力

“谣言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如光迅疾。不实网络信息,则宛如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全网造成不良影响。如何做到主动识谣、精准辟谣、有效治谣,让谣言“无路可逃”?

近年来川渝两地持续加强网络辟谣联动,共建互联网联动辟谣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谣言共治,连续四年开展互联网辟谣优秀公益作品征集活动,涌现出“熊猫斩谣”“辟谣小剧场”等一系列特色品牌。其中“四川互联网举报辟谣平台”“重庆辟谣”两大平台(账号)均首批获评全国“优秀辟谣平台(账号)”,今年以来川渝两地已有上百件辟谣作品登上热搜榜单,数十件被央视新闻等中央媒体选用。

本次获奖作品,就是川渝两地辟谣作品的优秀代表。达州的《钱棍一敲谣言消》、巴南区的《谣言风暴》、阿坝的《网络防谣歌》以及重庆麦芽传媒公司的《谣言小丑》等等,都是充分运用AI创作、动漫、歌曲等多种形式,融入当下流行的热梗趣事,紧跟热点且网感十足。当辟谣作品比谣言更有吸引力和针对性,也就具备了有效化解网络空间乱象和社会情绪矛盾能力。

辟谣作品《钱棍一敲谣言消》

提升辟谣作品鲜活度,创作者们有话说

辟谣宣传该如何创新出彩,才能深入人心?当天活动现场,四川、重庆两地获奖代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如何做好网络辟谣进行了分享。

四川都江堰市人民检察院获奖作品《黑与白》,讲述了面对网络上的熊猫黑嘴,该院如何迅速组建专案组对270条谣言视频逐帧核查,用完整数据链锁定虚构源头,斩断消费国宝黑产链条的真实故事。该院检委会专职委员辛国升介绍,检察官们不仅追求案件依法公正处理,更通过邀请观摩庭审,现场宣传报道、以案释法,引导大家看清谣言的虚假性与违法本质,让网络言论回归理性与善意。

涉健康医疗类谣言,往往最具网络传播力,为此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作了《医生最想澄清的三大肝炎谣言!》,聚焦病毒性肝炎三大认知误区,采用“场景化演绎+专家举牌辟谣”的模式,创新打造系列情景短剧。对于该获奖作品,该院宣统科副科长龙利蓉介绍,通过“建体系、搭平台、树品牌、强策划”,做好医学辟谣科普实践,推出辟谣栏目根据疾病特性结合热点,与多平台联动,社会效果显著。

在当天的颁奖仪式上,还有多个获奖优秀作品进行了现场展演。重庆市大渡口区委网信办演绎的小品《谣言面试官》,以面试造谣者的视角代入,直击不同谣言造成的危害,从侧面起到教育作用。达州市达川区实验小学表演的歌曲《小侦探》,则以童谣的形式让“不信谣、不传谣”的理念走进更多人的心田,传递辨别谣言的智慧。

重庆市大渡口区委网信办现场小品表演《谣言面试官》

达州市达川区实验小学现场歌曲表演《小侦探》

网络空间是亿万网民的精神家园,打击网络谣言,维护网络生态,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

辟谣止谣,共护清朗,就在我们每个人的每一次点击和每一次发声中。

据主办方介绍,下一步,川渝两地还将持续打造具有辨识度的辟谣宣传品牌,继续强化区域联动辟谣实践,深化谣言线索互通、辟谣稿件共享、辟谣作品共创、谣言联合打击,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共建网络文明家园。

编辑:肖慧芳 发布时间:2025-09-24
往期回顾 查看更多